2008年5月31日星期六

六一儿童节快乐

上班族也过六一儿童节。_张小盒:上班族动漫_新浪博客

六一将至,给自己残留的童心放个假;

建议一:在自己的房间开心的裸爬;建议二:穿著鞋在自己的床上狂蹦;

建议三:披一个床单在身上,在街上欢跑,告诉别人你在飞;

建议四:亲自己心仪mm的嘴嘴,然后在她愤怒时告诉她今天六一,你的童心需要关爱;

建议五:定一份m的儿童乐园餐,并故意把可乐洒的到处都是,把来帮你收拾的服务员mm叫阿姨;

建议六:在床上画个圈,并在晚上把它尿湿;

建议七:假装迷路,或在路边无助的哭泣,当有人来问你时,告诉他/她你找不到妈妈;

建议八:打电话问妈妈,你是怎么来的;

建议九:一边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一边跳舞。

提前祝我们这些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似乎有才,实为江郎;成就难有,郁闷经常;比骡子累,比蚂蚁忙,比鸡起的早,比狗睡的晚;比驴干的多,比猪吃的差;比岳飞忠良,比赖昌星紧张的老中青年六一快乐

可怜的男人们,他们想有个家_闲梦远的BLOG_新浪博客
男人喜欢冒险,喜欢浪漫的漂流,更喜欢无拘无束的狂野,这他们的本性,改变不了。有一天男人们真得学乖了,不再漂流了,也不再去冒险了,那说明他们真得懂得了,懂得了什么是珍贵的了,那时候的男人真得变的可爱了。但是当那人们真得变的可爱了,他们也会变得开始可怜了,因为他们可爱以后已经不知道如何地去把自己的可爱放到什么地方了,迷茫也就是这些男人的主题了。

生命需要一种踏实的感觉,生命需要感情的回馈,这些都是生命的滋养,失去了这些生命的意义只是一种概念了,没有实际了。

生命踏实的感觉,感情回馈的锚地是一个我们生命起始的地方——家。生命需要家的呵护,但是父母的家不是你永远的栖身之所,那只是你成长的临居。

男人需要一个自己的家,那不是只有豪华的摆设,也不是有华丽的装饰,更不是宽大的寓所。那里应当是一个充满爱的泰然之所,一个有着你感情释放的栖息地。

加不是一个标签,更不是一个称谓的符号,那是一个人为之付出的园地,是一个人为之舍弃一切,而是那里成为你爱的巢。那里是你有着你深爱的人,那里有你可敬的对象,那里有你可以托付精神的圣坛。

家可能是一个平凡得再也不能平凡的了,再温馨的家业是一个繁琐的重复。有人说家庭生活不会是一个浪漫的诗篇,但是我说家是一首可以久唱不衰的歌!

家是一种盼望,家是一种感激,家是一个无论你在何处都愿意不辞辛劳也要在某个时刻回转的地方,即使只是很短的回归。

漂流长久的男人需要安宁,家就是给他们安宁的地方。奔跑劳累的男人需要休息,家就是他们安睡的地方。无论是什么原因,最想回家的还是男人,因为他们无论是怎么浪漫,怎么漂泊,他们都知道贾才使他们最终的归宿,那里有他们的寄托,有他们的爱。

燕雀晚归于巢,虎狼觅食归于穴,男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最后都会说一句:回家!

家是男人最想的地方,也是他们为之付出一切的理由,可怜的男人都想有个家,那个让他们梦回千转的地方——家!

Powered by ScribeFire.

2008年5月29日星期四

《最后一个神仙》 第九集烹饪守则 节选

来源:http://www.qidian.com/BookReader/182558,20171525.aspx

她第一次被卖,是在个大旱的荒年。父母眼瞅养不活兄弟几个,就把她卖给了人贩子,好换粮食喂她兄弟。被人贩子用绳捆住,停停走走到了村口,终于不再回头。她明白了,原来在爹娘眼里,只有兄弟们是值得保住的,而她可有可无,在他们眼中算不得个人。

人贩子告诉她,枯黄干瘦的丫头不值几个钱,南边早都饿得人吃人了,她能活下来算是命大。她似懂非懂地点头,被那贩子带到一个很大的城里。他领着她穿过大街小巷,最后在一个有着很高很高围墙的人家停下。那里出来个大娘,把她领了进去。

大围墙里的生活跟村上差不多,都是天不亮就起来,扫院子,烧柴火,擦洗厨房各处,有时候把一些东西交给高个子姐姐们。

那些姐姐叫“丫鬟”。她们穿得干净整齐,头发也梳得仔细。她觉得她们很好,可又不会形容好在哪里,只能偷偷看她们的裙裾、发辫、绣鞋,还常发上很久的呆。大娘们瞧了,几个拳头打过来,让她别傻楞楞站着。

大娘们比爹妈凶,可给的活没有村里那边重。她不讨厌她们,偶尔吃到她们剩下的东西,也挺满足。因为身躯瘦小,她们都以为她是稚童。所以大夫人带六小姐远游归来后,她被派去给六小姐当粗使丫头。

六小姐是个跟她年纪相仿的女娃,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夫人和老爷常常称赞她。每次路过六小姐住的院落,大家都能听到里面传出悦耳的琴声。他们喜欢她。他们说六小姐命格好,是富贵的人,将来要嫁王侯呢。

只有她不喜欢六小姐。因为六小姐好像也不喜欢她。端进去的洗脸水要不就冷了,要么就热了,都是一巴掌;弹琴弹得不开心,拎过绣花的针就往她胳膊上扎,扎完回屋继续弹琴,留她在院子中捂着胳膊扫地。至于其他的,拿画笔涂抹她的脸,让她下池塘抓金鱼玩,上老高老高的树上去摘花……事情用手指头有些数不过来。

她明白,在六小姐眼中,她算不得人。她孤零零地活着,想不到这个世上除了吃饱外,还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伺候六小姐,直到出落成水灵灵的姑娘家。

有天,她亲耳听到大夫人跟六小姐讲话,说她做贴身丫鬟才放心,一是卖了死契,这辈子都是她们家的;二是她寡言少语,比嚼舌根的丫鬟们好掌握。于是,她变成了六小姐的近身侍女,虽然神情还是呆呆的,但照顾起六小姐来,是别人不能比的顺心顺意。大家只当她傻人有傻福,不晓得她为了适应六小姐,暗自下了多少苦功,偷偷学了多少东西。

不过她明白,在六小姐和其他人眼中,她依然算不得人。

日子还是一天天过着,和从前有点点不同。除了吃饱饭,世上又多了让她关心的。不是别的,是个人。一个个头高高,长相好看的年轻男人。他在某个下午走进了庭院,站到桂花树底下微笑。六小姐娇羞地和他打招呼,她躲在门板后瞧他,发现他笑起来像是春日里的轻风。

他是六小姐的未婚夫婿,打小的娃娃亲,长大后去了边关,立了功才回来。如今在朝里当了官,准备迎娶六小姐当夫人。虽说是打过仗、杀过人,管许多平头百姓。可他每次出现,说话举止都稳稳地,从来不闹嚷。对家里的下人们也客气,不见打过谁,骂过谁。有次她过去端茶给他,他顺手接过,还朝她笑了笑。

他笑得真好看。她只瞥了一眼,就慌得拿不住托盘,赶紧退了出去。那是六小姐未来的夫婿,她没资格多看一眼。

顺顺利利地,六小姐嫁给了那人,她随着六小姐到了那家。

六小姐夫妻俩过起了举案齐眉的日子,每天都那么开心,这开心一直延续到六小姐为那人怀上了子嗣。

六小姐的夫君很高兴,可六小姐的娘却很担心,怕女儿坐月子空了男人的房。母女俩关在房中不知说些啥,她站在外面等了好久,才听里面唤她进去。六小姐说话从未有过地和气,让人给她梳洗打扮,还把珍藏的好衣服拿给她穿。她战战兢兢地打扮好、穿好,从六小姐和老夫人的眼中看到了古怪的神色。

丫头凭地好看呢。

六小姐的口吻散发着陈年老醋的酸气。老夫人倒安抚起女儿,告诫说正房永远是正房。她不知道那母女俩想干啥,等六小姐的夫君回来,她才知道自己被六小姐送给他做妾了。

妾室。

她听到这个字眼慌张起来,心底隐隐约约地还有欢喜。给他当妾室,是不是就能像六小姐那样抬头跟他讲话,可以伸出手指碰碰他的指尖?

那天夜里,心跳得实在厉害。房里点了红蜡烛,她打扮起来坐到床上,等六小姐的夫君进门。那人在外面好像并不情愿,好半天才进门对着烛火瞧她。

她看到他眼中也有古怪的神色。

从前没留意到你这样好看呢。

他捏起她的下巴,吹熄了烛火。她在黑暗中瑟瑟发抖,不知道该怎样应对身上的男人。浑浑噩噩中她忘记了他的名字,她只记得他的官职——将军。将军,只要这样就好,不敢直呼为夫君。那是六小姐对他的称呼……

那一年中,她大多数的夜晚都跟将军度过。六小姐则安安稳稳地生下了孩子,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娃。

她被六小姐支使去带孩子,每天同奶妈小公子。而跟她相处了一年的“夫君”,重新回到了六小姐的身边。

她带着孩子,常偷偷地躲在角落里看他。他同她笑,买零食给她,让她摸他的马儿,给她插头花,教她看书,讲如何才能画画……那些事像做梦一般,让她觉得这世上还有比吃饱饭更开心的。她不怪他又回到了六小姐身边,那是他的明媒正娶,而她只要远远看着他,就满足了。只要看着这个世上对她最好的人,就满足了。

日子还是那样过着。小公子长到五岁那年,将军也没有娶新的妾室。老夫人说这是六小姐有心计,能拉住男人,也是她这个当妾的揽住了将军的心。她懵懂地点头,根本没听进去那母女俩的对话。她只想着他。他去了三个月都没有回来。听说又打仗了,不知道是哪里打仗。人关在府里,很少看到天空和围墙外的东西。她为他着急,心成了一团乱麻,日日夜夜祈祷他的平安。

等着等着,又过了两个月,才见他身披沉重的铠甲,带着很多兵丁回到了府邸。她悄悄问了人,说有更多的兵没进来,都散落在城里各处。有人反叛了皇上,将军带兵平叛,却被叛军打得一路退败。

他会败?他怎么会败?他是她顶天立地的夫君。虽然她只是妾,可她心里待他,不比六小姐少一分。只要他一句话,不,都不消他说话,她什么事都肯为他做,为这个世上待她最好的男人做……可有许多许多话憋在心中,她不敢对他说,只能每天留心府里人的闲话。

府里人说,叛军围城。

府里人说,援军很久才能到。

府里人说,城里的百姓没办法逃出去,都被拉了丁。

府里人说,城里的粮食越来越少,府里只能吃这些东西。

府里人说,皇上已经被人逼退位了,各地将军们都犹豫不定。

府里人说,将军决心死守这座城池。

府里人说,城里断粮了,很多大户人家都被抢劫一空。

府里人说,叛军马上就要打进来了,将军会跟所有的兵士一起,同那些人决一死战。

……
自从城被围了,她就不怎走动了。能吃的越来越少,稍微动动,肠胃就烧得难受。她喜欢坐在花园的角落里,默默地看着六小姐、小少爷她们慌乱地收拾行李。她不知道六小姐想做什么。她只想留在他身边,哪怕是死都好,都想跟他在一起。

听到了外面的喊声,好像是守城决战的日子到了。她看到他走过来,让老家人们陪着六小姐和小公子,快点从暗道离开。六小姐拉他,要他一起走。他却说他要为皇上、为国家、为百姓尽忠。他的血脉和家族振兴的希望,从此就放在六小姐和小公子身上了。

六小姐号泣一番,同小公子一道离去。她被六小姐遗忘了。她很高兴,她不能像六小姐一样为他生下子嗣,但她可以陪他赴死。她看着他走向自己,紧张得手脚都不能动。她怕他让她走,她不想走,她心甘情愿地只想跟他一起死,死在他身旁。

“跟我来。”

他握住她的手腕,却并没有让家人把她也带往暗道。他拉着她穿过府邸里那些弯弯曲曲的院落,把她拉到一帮身着铠甲、面黄肌瘦的人面前。

“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城破之日,便是我等身亡面君之时。众将官,今日让我等再饱餐一顿,好上阵杀敌!”

他拉着她的手,冲手下官兵大吼。

“遵将军令!”

无数铁甲之士单膝跪地,用无比尊敬的目光凝视她身旁的男人。

惶惑地扭头,她看到他举起了刀锋……

真疼啊,浑身上下都疼。脖子被他的刀折断了,胳膊和腿也被切离身躯。她听到下面的男人为他叫好,赞他如此舍得。可既然舍得,为何斩杀的是她?他对她的笑,对她说过的话,轻柔抚摸她的手,都是假的不成?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自己在他心中,竟也不算个人!!!

她嘴角咧开,似笑非笑地盯着四周,望向围墙之外。好多好多年了,从村里出来后,都很少见那高墙外的光景。饥饿是很可怕的事,能教父母卖她;出身是很可怕的事情,能教六小姐打她;寂寞是很可怕的事,能教她爱上他!可……只要能为他多做点事情也是好的。既然自己会被做成人肉宴,那他等下出战,肚子就不会空,就会多些力气吧?

多些力气,他就多些活的希望呢。她心里头乍寒乍暖了起来……

数不清被分成了多少块。数不清有多少骨肉在锅里被煮熟。数不清有多少人吃了他的“善举”和“雄心壮志”。她一颗头颅挂在半截高的竹竿上,亲眼见他喝了第一碗汤,然后带着饱食她肉的将士们,去做名留青史的死节之臣去。

他是好人呢。他对皇上遵守臣节,对百姓爱护有加,孝敬长辈,爱护妻子。他是那么那么好的人呢。他甚至还对只是小丫鬟的她微笑过。那些手绢、簪花、书画,都不是假的呢。可偏偏,可偏偏,她不是人,她在他眼中不是人。

好傻,怎么这样傻?为什么会这么傻?

她想伸手摸摸自己那颗曾火热滚烫的心,却找不见手指,也找不到那心。她睁着双眼看天地变成了无比昏暗的颜色,找不到自己的身躯,找不见他的影踪。她存了必死的念头,要伴他左右,要陪他看着城破,看着敌军潮水般涌入,她只想陪他赴死,却被他当成了可以随意分赠的粮食!

那么多人分食,他却只吃了很少的份。他怎么那样傻?他亲手把肉分给大家,就不能多给自己留些吗?那样下去,打起仗来饿到可如何是好……也不知道,他刚才有没有吃到自己的心。自己好希望,他一辈子都能记住自己……

……
……

  “珍珍,珍珍你醒醒!”

  耳畔有人在喊,声音很急迫。范珍珍朦朦胧胧睁眼,泪水从眼角汹涌滑落,打湿了枕巾。灶晓强说记得当灶神前的凡间事,可自己记不得了。忘记了,全部忘记了,什么都不想记得了。那些剜骨割肉的痛,那些撕心裂肺的疼,通通都忘记了。

  “你做噩梦了,一直喊疼,一直喊疼。”

  灶晓强有些忐忑地伸出手指,叹了口气,轻轻擦去她脸颊上的泪滴。

  喊疼?有吗?为什么要喊疼呢?就算没有人真心喜欢,就算没有人真心对待,就算被那个人千年万载地遗忘。自己也不能放弃,也该好好地照顾自己。

  范珍珍昏昏沉沉地下床,想去厨房拿点东西,可腿脚特别软,软得没力气,心脏也很疼,揪着浑身上下的骨头,仿佛被人劈成千百段。

  “难受就休息下吧,想要什么我给你拿。”灶晓强把她搀到沙发上坐着。

  她坐在那温暖柔软的地方发了很久的呆,跟他说:“我想吃东西。”

  吃东西?灶晓强微笑,用手抚摸她的头发,“好。冰箱里有虾仁、鸡蛋。我给你做个清熘虾仁好不好?再给你下一碗清汤龙须面。葱花、蒜瓣都用滚油浇过的那种,让你闻着都香。”

  “说得好像你是食神。”

  “还好,我们灶王部的人手艺也都不错。”

  “晓强。”

  “嗯?”

  “把你书柜上左起第三列第二行那本《野史随笔》给我拿来瞧瞧好不好。”范珍珍昂头看着他的眼睛。

  “好,说过我的书随便你看。”灶晓强把那本书递给范珍珍,自己到厨房去做饭。

  翻开《野史随笔》,范珍珍的指尖在目录上颤抖起来。第一千一百六十七页,就是那篇早已熟稔于心的文章——《野史随笔·武德补遗》

  ***********************************************************************

  《野史随笔·武德补遗》

  王公,关中人士。八世祖修,前朝开国功勋之后。修气度雄远,时人罕能识之,后以杂学之术闻名于长安,辩西域茴香,改中土之制纸。士人鄙薄,然修自得,不以屑怀。修博学,明天文图纬,少善兵书,显谋略于击鞠。长安子弟争相拜之,以师修光耀门楣。未几,首徒血战吐蕃,追敌八百里入腹地,扬修之名,开不世之功。帝爱修聪颖,欲以高官许之,修屡辞不就。虽修躬耕于田野,然私募新罗婢女,为其织造所用。时人疑之,帝下诏责。后,修携妻妾隐居某地,不知所终。市井间尝有传闻,谓修与帝妹有私。然讳上,无考。

  武德元年,太祖兵发关中,势如破竹。月余,太祖兵至长安。时王公官拜前朝虎贲,拒守月余,阻太祖兵势。太祖围城,断其粮草水源。城中食尽,百姓易子而食。公遣妻子、散家财,杀侍妾飨将士。后,太祖陷长安,公败得脱,隐于乡野。武德十四年,王公寝疾,妻子流涕,举家悲恸。及疾笃,妻问之以后事,公曰:“某少时闻名乡党,后与达贵为朋,周旋往来,进身行伍夺军功立身朝堂。奈何故主破败,某立危城之下,本欲尽忠死节,然天假生年,某安然终老于此。顾平生,纵横四海,未尝心怀愧疚。今日至此,方忆起憾事一桩。惜其姓名遗落,辗转反侧而不得。望尔等刻无字牌位,立于祠堂,以慰吾怀。”言讫,公卒。

  ***********************************************************************

  看着看着,眼泪又忍不住了。汹涌地落在书页上,打湿了那个人的故事。他已经被历史遗忘,而她痛苦很多年,辗转天庭人间,却依然让回忆刻在心底。那时的视死如归、心甘情愿,只希望得到他一点点愧疚,让他记住自己。

  都说,人临死的时候,会想起这辈子的亏心事。他不欠国家和君主,他为它们贡献了一切;他也不欠妻儿,他为他们留下了钱财和土地。可他终究是亏欠了一个人,亏欠了自己。

  “可是,可是……”范珍珍捂住嘴巴,怎么都无法忍住眼泪。

  可是他为何记不得自己的姓名?他那样努力地想、努力地想,怎么就记不起呢?他觉得亏欠自己那么多,竟然也记不起!

  灶晓强端着面和菜站在门外。他看到她双手抱膝,像个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哭得很伤心很凄凉,一点儿都不像食神仙子,只是个尘世间随处可见的普普通通的女孩。

  “是、是饭菜好了吗?”

  哭了很久,范珍珍才吸溜下鼻子,可怜巴巴地看着门。灶晓强进来,把龙须面和清熘虾仁放到她面前,顺手还给她扯了张餐巾纸。

  鼻子堵着,呼吸很不顺畅。夹着虾仁吃了好几口,才抬头对灶晓强说了句好吃。灶晓强只是笑,也不吭声。他就蹲在沙发旁边看她吃,看着她那肿成核桃的眼睛。不知道为啥,觉得她似乎更可爱了。



Powered by ScribeFire.

2008年5月28日星期三

关于地震预测

地震预测和预报 @ 阅微堂
最近关于这次地震的预测问题的讨论甚是热闹,连岳的blog上转了好多文章质问中国地震局。同时科学松鼠会以及xys等发表了一些科普性文章解释为何地震预测比较难。

阅微堂网友应该都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吧,对于地震预测我没啥兴趣,大家吵来吵去没什么意思。其实地震预报才是更关键的。而这个在2年前云南盐津地震后国家地震局的访谈里面有很多细节。大家在讨论前都应该看一看。我先摘要一下(有些是我自己的理解,btw,注意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的区别):

1. 那年的云南盐津地震是有预测的。地震局专家提交了地震预测报告,但最后政府并没有向公众发布预报。
2. 地震局几乎每天都会收到个人预测报告。换言之,无论哪天哪里发生地震,都会有人预测准确。在地震局内部专家的会议上也是如此。
3. 地震局的地震预测都只是可能性报告,政府并不一定会发布预报,因为预测成功率太低。所以对某些预测,政府采取内紧外松的方式:对外安抚民心,内部则准备救援资源。
4. 国外一些科学家前几年甚至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撰文,认为不可能作出地震的短临预报。
5. 动物行为异常只是地震预测的辅助手段之一。以前成功的案例主要是依靠前震。这次四川汶川地震似乎没听说有什么前震,所以地震局应该是没有足够的预警。
6. (个人观点)此次地震后政府动作特别迅速,所以也不排除有预测没预报,政府内紧外松事先准备的可能性。但即便真的如此,我也不认为地震局有任何责任。
7. “只有中国把地震预报当作一项政府职责” 。我觉得按照目前的成功率而言(33年前的海城预报成功是有一定时代性的),还不如明确放弃地震预报职责,以免让民众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访谈全文

在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地震”一时成为热门话题。7月22日发生在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的5.1级地震,因“市政府扣压准确预报不传达”的报道,人们在热议地震之时,又平添一股怒气和疑虑。为此,本报约请地震预报专家、官员,回应诸多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受访的人士有的是资深地震预报专家,亲历了唐山大地震的前前后后;有的是身居要职的国家地震局官员,负责目前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应被访者要求,在此集体以国家地震局专家的身份出现。)

盐津地震有“预测”但没“预报”

记者:7月22日发生的云南盐津地震,造成上百人伤亡。对这次地震,地震部门是否事先有所察觉?

专家:云南是一个地震多发区。1974年昭通曾经发生7.1级强震。从理论上讲,这次盐津地震是那次强震的一个远期余震。唐山大地震到现在30年了,至今每年还要发生4级以上的余震,有时候是5级。

因为是地震多发区,云南当地拥有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和非常有效的地震观测设备。这次地震,事先有很多前兆和异常,当地专家认为很可能会发生地震,跟市政府打了报告,市政府开了会,然后向省政府报告,省政府批示让他们密切注视、加强监测。

从监测预报系统来讲,这次地震是有“预测”的,但政府最后没有发布“预报”,所以这次地震可以说是“有预测,但没有进行有防震减灾实效的预报”。

记者:已经有媒体披露,当地地震局在7月初就向政府预报了有可能发生地震,但是政府没有及时传达下去。这个做法是否应该受到指责?

专家:我认为不能这么做,原因是现在地震预测的水平还不过关,谁也不能保证地震一定发生或者一定不发生。有可能预报了10次,但最后只有一次是真的。在这样的低水平下,政府要作出疏散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民众这样的决策,是非常困难的。

记者:国家地震局的专家对这次预测有何意见?

专家:这是当地地震局的预测意见,还没有拿到国家地震局的层面来讨论,我们负责监测全国范围内的重大震情。

对于震情预测,各级地震部门每周都要集中专家会商,从地震学、地形变、地磁、地电、重力、地应力、地下水、动物异常等各个方面去判断,经常是“口沫横飞”,意见不一。即使最后“投票表决”形成明确的会商意见,肯定会写成“有发生几级以上地震的可能,但是也不排除不发生的可能”,然后向政府报告。

拿到这样一个模糊的预测意见,政府在决策时自然很为难。地震预报是一把双刃剑,你报了它不来也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地震预报往往外行立大功

记者:我们知道1975年发生在辽宁海城的7.3级大地震,当地政府在震前3小时及时疏散了民众。在当时的预报水平下,是如何做到的?

专家:今天回过头看,海城地震的预报成功仍有很大的偶然性,它经历了一个长、中、短的预报过程。

很早李四光先生就关注到了郯庐断裂带,在辽宁和山东建立了地震监测机构,到了1973年观测到了一些异常情况,1975年初划定了重点危险区。

在邢台地震发生后,民间曾经总结了一句谚语,叫“小震闹,大震到”,海城地震恰好也是这种类型的地震,先是密集的小震,然后是突然平静下去,再接下去就发生大震。

临震前有一些征兆显露出来,我们马上派队伍到了营口。当时的辽宁省革命委员会一听说有地震,立即拍板,组织疏散民众,紧接着,地震就发生了。

其实,这个时候地震也有不来的可能。我们地震工作者怕看不准,犹犹豫豫,反而外行更敢决策。事实上,直到今天,海城地震算不算成功的预报仍有争议,有些科学家认为它的资料零乱、证据不全。

记者:但是外行的果断决策避免了重大伤亡,有文章称,否则至少有10万人死于那场地震。

专家:应该说,当时比现在更好决策,因为算的只是政治账,不怕交学费,报了不来就不来,不考虑经济损失。现在不一样,如果在上海这样的城市要大规模疏散一次民众,可能要损失上百亿元。

记者:但是青龙在唐山大地震中创造了奇迹。距离唐山只有65公里的青龙县,在那场大灾难中及时采取了防震措施,无一人伤亡。

专家:这个事情看似有说服力,实际上是“歪打正着”,同样是外行立了大功。

当时华北地区地震形势日益紧张,1976年7月14日,我们在唐山召开了一个“全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会”。大概在18日晚上,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组长汪成民向大家介绍华北地区的地震形势,内容无非是最近华北的情况比较复杂,这一家有什么预测意见,那一家有什么预测意见。

青龙县派出的代表恰好是一位刚到地震办工作的年轻人,一听有地震,随即向县里汇报,当地的县委书记是工农兵学员出身,也立即部署防震措施。而唐山周边的其他区县也有人参加这个会议,但是他们都没有采取措施。

记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事后给青龙县颁发了奖状,并邀请一些当事人到联合国会议上发言,你们怎么看待他们的做法?

专家:这个事情没有经过中国地震局,让我们很被动,但也不能说他们做的不对,毕竟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记者:我们注意到,有当事人自称预测到了某地会有大震,但是他们的意见往往被压制?

专家:所有的科学家都梦想着能准确预测一次地震,为人类作出贡献。哪怕仅仅是一次,也是他一生的荣耀。但是当时国家地震局并没有形成明确的预测意见,何来压制之说?

即使在30年后的今天,地震的短临预报技术依然没有突破,如果再来一次唐山大地震,也没有人敢保证他能准确预测。
地震预测意见该不该告诉公众

记者:有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打通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信息壁垒,科学家可以自由地把预测意见告诉公众,由公众自己去判断、选择。

专家:这也不是负责任的做法。中国地震局几乎每天都会接到一些个人的地震预测意见,称在某地会发生8级地震。在我们自己的会商会上,也经常有专家提出个人的预测意见。如果这样的消息不经过滤,全部告诉公众,那人们每天什么事也不能做,全部躲地震去了。

像这样的事例有很多。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时,有个别专家认为哈尔滨有震情,很多民众听到消息,裹着棉衣在大街上过夜;2003年SARS肆虐的时候,河南安阳出现地震传闻,有几十万人住在大街上;2002年西昌也有地震消息,当时很多人外逃,火车上爬满了人。

最后这些地震都没有来,把老百姓折腾得够呛。

记者:但是公众担心,在决策时过于求稳,而一旦地震来了不报,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会有更大的人员伤亡。

专家: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太低,10次决策可能只有1次成功。另外,如果政府正式发布预报疏散了公众,而地震没来,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涉及到赔偿的问题。

记者:那么政府一般采取什么措施呢?

专家:现在的做法是,对一些可能性不大的预测,政府一般采取“内紧外松”的措施。

1998年春节的时候,北京理工大学的一位教授预测北京门头沟地区可能发生7.3级地震,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很多群众开始到天安门广场过夜。北京市委知道后很重视,召集中国地震局的专家会商。讨论后,大部分专家都否定了地震发生的可能,决定在电视上公开辟谣。

节目临近播出的时候,市里打来电话,要求暂停播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最后国务院还是决定播出这个辟谣节目,但是在内部并没有松懈,一方面通知医院腾出几万张床位准备接待伤员,同时安排武警战士全部坚守岗位准备救援。

记者:最后地震来了没有?

专家:没有。但是这些内部措施,也花费了政府大量财力。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很多地方发生地震传闻后,政府很快就出面辟谣,告诉民众近期不会发生大的地震,请民众安心工作生活。我的疑问是,既然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很低,政府又凭什么发布“不会来”的预报呢?

专家:经过多年的积累,我们现在判定一个地区不会有大的地震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也就是说,报“不来”的水平要比报“来”的水平要高些。

实际上,我们也是担着风险做这个事。虽然说“来的可能性不大”,并不能100%排除“来”的可能。但是没办法,我们还是要捡把握性大一点的事去做,先安定人心。
“只有中国把地震预报当作一项政府职责”

记者:地震预报的成功率很低,为什么中国还要花费大量财力去做这个事情?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如何预报地震的?

专家:地震预报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是科学至今没有解决的事情,具有科学探索性;另一方面它有强烈的社会需求。

在历史上,我国是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公众迫切需求在地震前能够得到告知。1966年邢台大地震伤亡5万人,周恩来总理3次到灾区,希望科技工作者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勇敢地投入到地震预报的工作中去。

1960年代其他很多国家也遭受了大地震的袭击,伤亡惨重。从那时起,他们也开展了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地震研究工作。几十年后,地震预报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离满足公众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国外一些科学家前几年甚至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撰文,认为不可能作出地震的短临预报。因此,很多国家都是把地震预报当作科学探索的内容,科学家可以把预测意见发表在专业刊物上,但是一般公众看不到,只有中国是把它作为一项政府任务、职责来做。

记者:这门科学的发展前景如何?

专家:我们现在是边研究、边观测、边预报,从本质上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但是我们对地震预报并不悲观,相信揭示了地震的演化规律后,能够在预报水平上取得突破。

目前在有利条件下,比如地震发生地的监测台网密度比较高,对这个地区地层活动的研究比较深,再加上某些类型的地震在震前征兆明显,我们就可以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自海城地震后,我们对发生在辽宁岫岩、云南孟连、新疆伽师、甘肃民乐等地的地震,都作了准确预测,最终由政府发布预报,及时疏散了民众。

记者:在地震预报水平如此低下的今天,如何保障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专家:中国大多数大城市都处于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地震安全形势很不乐观。我们现在提出要执行综合防御的方针,重视地震安全规划,加强防震减灾管理,建设、完善预防和应急救援体系。美国和日本就是通过这些举措,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

一个初步方案是,先划出全国的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由国务院发文给当地政府,明确规定在这些区域内必须采取的各项防震抗震措施。如果情况严重了,中国地震局将划出地震重点危险区,用不同的颜色代表危险的等级,及时向国务院发出预警。

Powered by ScribeFire.

对地震预报的一点看法(转载)

Powered by ScribeFire.




看到吾无五物写的“从天气预报到地震预报”的文章,想起周秀骥院士5月20日在中科院地学部举行的汶川地震院士座谈会上关于天气预报的精彩分析,这段时间又恰好聆听了陈颙院士对地震预报的见解,觉得比较这两种预报非常有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地震预报所处的阶段,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气象预报走过的路程。(根据陈颙院士的分析整理和扩展而成)


天气预报


17世纪以前,天气预报(这里指短期的气象预报)主要也是停留在观察天象(例如华北地区的“旱刮东风不雨,涝刮东风不晴”这个谚语)、物象(例如蚂蚁搬家,燕子低飞)的经验性预报阶段。


17 世纪以后,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相继出现,气象台陆续建立(一开始是单台,后来发展为气象台网),人们开始根据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变化来预报天气。今天,天气预报已经走上了物理预报的道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一些先进国家,24小时的降雨预报,可以给出某一地点降雨的时间和强度,除偶尔失误外,基本准确。这种进步,主要归功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天气图。自从100多年前欧洲出现第一个气象观测台网,编制了第一张天气图开始,人类对于大气的观测就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利用天气云图,以及高压区不会下雨,低压区可能下雨等科学认识,天气预报进入了物理预报的时代。至今,全世界成千上万个气象台,每个台都可以得到实时的全球观测资料,对天气演变的分析也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图1);



二,数值天气预报。20世纪50年代以来,动力气象学原理、数学物理方法、统计学方法等广泛地应用于天气预报。大气运动的规律(湍流除外)已基本清楚,大型计算机可以快速求解大气运动方程,进行数值预报。


天气预报的进展就建立在这些坚实的科学基础上面,尽管如此,目前的天气预报也难做到完全准确,好的预报也只能达到70%-80%的准确率。



图1 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发射回来的中国大陆的云层照片,正常的气象服务每个小时一张照片传回地面。(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网)


地震的短期预报


地震的短期预报比天气预报困难要多得多,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现阶段还无法实时得到 “地下云图”。


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率先建立了世界标准地震台网WWSSN,将单独的台站发展为台网,可以让全世界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地震的发震信息。但是地震台网主要得到的是震后(而非震前)的资料,没有大的天然地震,人们很难研究清楚地震的机制和原理,这可能也是地震研究的无奈;不巧的是天然地震发生的频率低(图2),发生的时间和震源位置不精确(定位精度存在较大误差),因此台网对地震的监测目前还属于“被动”阶段,利用天然地震很难得到精确的关于地下结构及其演化的“地下云图”。虽然石油勘探界可以利用4D地震获取地下油气的运移状态,但是探测区域及其有限,成本相当高,无法用于监测深达几十公里、上万平方公里区域的地下结构及其变化(天然地震震源深度通常为几十公里,而且和地震密切相关的活断层通常也有几百公里长)。



图2 中国≥6级地震震中分布(公元1949-2000年)(图片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200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选修 5 自然灾害与防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利用GPS或遥感得到的也只是地面(而非地下)的信息,很难据此准确推断地下结构。这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上天容易入地难”。经过长期的构造变迁,地下岩石中充满了各种尺度的断层、节理和褶皱,它的运动规律远比大气更为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也就是说地震预报的经验很难从这个地区“拷贝”到另一个地区。


地震的发生具有“成串性”。在一串地震中,震级最大的地震为主震,紧随主震且震级小于主震的地震都称作余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对于有前震的大地震(如1975年海城地震),有一定的预报能力。而对于没有前震的大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以及这次汶川地震),预报则变得十分困难。全世界的统计资料表明,有前震的大地震占大地震总数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


所以,目前还不能不用经验性的预报方法。经验性预报主要也是通过分析过去已发生的地震,寻找其中的统计规律,并用于预报以后的地震。但是用经验性方法预报地震比经验性预报天气还要难,主要是因为对于一个地区(特别是对于震中区域)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或者上千年都有可能,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地震的统计样本要比天气预报少得多。


正因为地震预报尚处在经验性预报这个阶段,就会伴随着两种特定的现象:


一、动物的异常行为、奇特天象等所谓地震的宏观前兆异常问题(图3)。从1966年邢台地震至今的40多年里,国内外许多人对此进行了生物学机理、生物特出感知功能、地磁场触发原理等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宏观异常都缺乏十分确凿的科学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即便这些异常迹象可以作为预报地震的参数,地震监测人员也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单独的异常事件做出地震预报,因为这种异常可能只对应极小的发震几率。一旦误报地震,损失往往同样惨重。


二、出现了一批基于经验性预报的业余预报员。他们的探索精神值得钦佩,他们的研究值得鼓励和支持,但是他们应该认识到经验性预报的局限性,应该认识到预报结果的社会性,肩负科学探索和社会责任,谦虚谨慎,积极加强与专业预报员的合作。


但是可以相信如果地震预报像天气预报一样,从经验性过渡到物理性预报,以上两种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图3 地震前的动物异常。(图片来源:许根顺摄 《全国地震美术书法摄影展作品选》)


地震的长期预报


和短期地震预报不同,地震的长期预测是可以实现的,这主要基于地震学家对断层和地质构造的研究(图4)。地震的长期预报比气候预报(气象的长期预报)要强,这是因为大地震发生的地点一定与大的地质构造有关,一次8级大地震不会发生在像鄂尔多斯地台这样的稳定的地质单元。人类对于断层等地质构造的研究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些知识提供了地震长期预报的基础信息。而对于气候预报来说,明年多雨少雨,洪涝发生在何处,判断则很困难。



图4 中国主要构造分布略图(图片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200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选修 5 自然灾害与防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如果我们把地震预报分成:以预测未来大地震发生地点为目标的长期预报,和以预测未来大地震发生时间为目标的短期预报。从1956年第一个全国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开始,我们在长期预报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问世就是最好的例子(图5),当然这些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也会随时间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改变。而在短期预报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用周秀骥院士的话说“科学急不得,就像100多年以前要求天天作气象预报,也是不可能的。我强调要把科学基础不断提高。”


最后,以美国地震学会通报(BSSA)对海城地震预报的评价作为结束:海城地震的预测,是结合了经验主义分析、直觉判断和好运气,这是预测地震的一次尝试。




图5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2008年5月27日星期二

多一些“叶志平”

善战者无赫赫战功,记叶志平

叶志平

叶志平

叶志平

为慈善事业默哀

转载一则 | 〈blog图党〉™
王平和最牛帐篷公司到底什么关系?
来源:强国论坛
红十字会王平同志,网友们很好奇,你和这家帐篷供货单位,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红十字会,请站出来大胆地解释!
声明:
1、本人是强国论他老网友,说话是负责的,但老马甲被封,故刚注册了这么一个。
2、所有资料来自于人民网官方以及其他官方网站,文责自负,请版主放行,本人愿意坐牢,网友们也不要为我担心。
今天,强国论坛邀请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王平等人进行访谈,人民网上传了王平等人出示的红十字会采购合同和发票,请看合同签字的相关图片,令人生疑的是,作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竟有代表“北京裕龙诺亚帐篷有限公司”签字的嫌疑,
图片地址: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2&pageNo=1&treeView=1&id=86386214&boardId=1
注意,供货方“北京裕龙诺亚帐篷有限公司”代表签名为“王平”,假如你质疑是否是王平的签名,请看王平给人民网题词时的签名,看笔迹是否一致,
图片地址: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1&treeView=1&view=2&id=86388365
我们好奇于,王平代表北京裕龙诺亚帐篷有限公司(总经理叫王翠),和红十字会签订采购合同,但王平又在红十字会上班,怎么回事???
另据网络搜索,“北京裕龙诺亚帐篷有限公司”,法人是王翠,员工不足10人,
请看网络搜索图片地址:
http://www.sxdxs.com/HuangYe/BeiJing/46859.htm
该公司可谓历史上最牛的小公司,员工不到10个,但却是15年以来,连续成为红十字会的唯一中标单位:
请看网络地址:
http://www.sooq.cn/companyportal/link.jsp?ckey=402880f701c7020c0101c72856f32b55
这是王平做客强国论坛的记录:
回答网友tea3000:再次再次请王平嘉宾回答:北京裕龙诺亚帐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翠和你是什么关系?如果没有,请直说没有。
王平:我不认识“王翠”这个人,我和这个人没有任何关系。我也已讲过我们的招标采购是由机关服务中心负责的,我本人从未参与过采购招标采购工作。
——我们好奇于,王平说不认识王翠这个人,但是,王翠给红十字供货都超过15年了,而且都是唯一中标单位,可能不认识吗?
我们好奇于,一家营业额只有百把万的小公司,怎么会连续15年成为唯一中标单位??而且中标价比浙江公司高得多?
我们好奇于,这家公司,年耗电量仅为千度,哪来的生产能力,足以支撑“15年来,唯一中标单位”这一特殊待遇?
(请看网络搜索地址:http://www.shyqy.net/uploadfile/20077385110409.xls)

附相关图片和文件,如上面无法 访问请参考下面:
1:奇怪的合同:
疑点一:签订的日期是2007年9月26,去年可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灾难,无缘无故买那么多帐篷干什么?
疑点二:第一张带有数量单价等重要信息,可竟然没有一个公章,不害怕出问题吗?
疑点三:总金额跟数量单价信息不符,3057*1178=3601146,不是3600000。即使有优惠也应该特别注明吧?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应急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王平为强国论坛题词


文章最后提到的那个表格:http://spreadsheets.google.com/pub?key=p6NTdoBhUYnZqAC374PlENg